《第一炉香》全方位扑街,被马思纯演砸了,她真的配的上影后吗?

来源:慈利影院人气:866 更新:2024-01-05 11:47:42

始料未及。

《第一炉香》全方位扑街了。

就算它有许鞍华执导,王安忆写剧本,杜可风摄影、坂本龙一配乐,也没救回来。

影片上映至今,豆瓣评分跌到5.6,成为导演职业生涯评分最低的作品。

然而,低评分还不是最狠的。

因为网友吐槽声量太大,微博甚至出现一条热搜,就叫#第一炉香问题出在哪里#。

那么,这片到底烂在哪里呢?

扒叔顺着好奇心,点开了热搜。

有说

编剧魔改

的。

还有说

导演不懂张爱玲

的。

不过,批评最严重的,是

选角失败

尤其是,马思纯饰演的葛薇龙,堪称全片最大败笔。

别误会,扒叔并不是指责她身材走样,而是单纯讨论表演。

影片中,因为她对角色的浅薄揣摩,以及对表情管控的溃败,给《第一炉香》带来了致命一击。

今天,扒叔就来聊聊马思纯的表演,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葛薇龙演成傻白甜

要想搞清楚马思纯的表演问题。

就必须先了解,《第一炉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943年,出身平凡的葛薇龙(马思纯 饰),因不想返回动乱的上海老家。于是前往姑妈家求助,希望在她的帮助下,留在香港念书、生活。

但姑妈(俞飞鸿 饰)可不是普通女人。

她是上层社会著名的交际花,最擅长玩弄感情游戏,在各种男人间游走,获得不菲收入。

后面的故事,可想而知。

葛薇龙求助姑妈就是羊入虎口,她最终从一个清纯学生堕落为权贵圈养的金丝雀。

她爱的人,不爱她。

她不爱的人,却任意支配她的人生。

她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女性。

扒叔能理解,马思纯为什么想演葛薇龙。

她身上有着

特殊时代造就的复杂性

具体来说,她同时兼具学生时代的幻想与对物欲横流的贪念,这是她身上最大的矛盾。

而后期,她对浪子乔琪乔那不切实际的幻象与卑微付出,更加剧了她的悲剧性。

小说里,张爱玲甚至都没给她自我救赎的机会,非常残酷。

但就是这么一个被命运玩弄、既身不由己又自甘堕落的人物。

却被

马思纯演成了只会傻笑的傻白甜

她在影片前半部分,是怎么表演葛薇龙的学生气呢?

做作的瞪眼、噘嘴、挑眉

用僵硬的肢体语言来靠拢无辜少女的形态

这是一套快速却又刻板的程式化表演模板。

影片后半段,她又怎么诠释葛薇龙堕落后的复杂内心呢?

首先,继续用

瞪眼

,表达对命运不甘的愤怒。

紧接着,用

面目狰狞的嘶吼和刺耳尖叫

,诠释遭遇背叛的心痛。

然后,又

仿佛被于正宫斗剧附体

,用贱兮兮的耸肩和轻佻的语气,嘲讽拜金的上流男女。

最终,她又莫名其妙地用海绵宝宝招牌笑,给葛薇龙的悲惨宿命,画上句号。

看完马思纯这一系列表演。

张爱玲读者傻了。

许鞍华影迷懵了。

普通观众更是不知所云。

在扒叔看来,马思纯这次表演失利的原因,在于她对人物理解的粗暴与浅显,她可能就没看懂葛薇龙前后转变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把时代悲剧女性演成了傻白甜。

因为她的失败表演,整部电影也多了一丝青春疼痛片的质感。

知道的是在看马思纯演《第一炉香》。

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郑爽演《青春斗》呢。

马思纯的老毛病

说实话,马思纯的起点很高。

可从她获封影后以来,却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就她近几年担任主演的电影,没有一部豆瓣评分及格的。

其中,有两部甚至是评分只有4.2的烂片,短评区充斥着对马思纯演技的批评。

对演员来说,作品是最好的证明。

而这些烂片足以证明,《七月与安生》上映5年以来,马思纯的业务能力连原地踏步做没做到。

这是为啥呢?

当然,她患抑郁症确实造成了影响,但扒叔今天不说病症,只说演员的基本功。

扒叔把她这几年的电影和综艺全看了一遍,发现马思纯的表演问题,大致可以总结为这几个原因。

首先,

角色同质化严重

《七月与安生》以后,她接的大多数角色,都是

青春疼痛、倔强卑微、为爱痴狂的女性

其次,她对

复杂情绪的感知和呈现能力有限

,导致表演单一。

具体来说,在《大约在冬季》《荞麦疯长》《第一炉香》中,她演的都是时间跨度大、命运波折的女性。

这种角色,通常需要情绪张力很强的表演来支撑。

但马思纯在诠释复杂情绪时,脸上通常只有一种表情。

比如,在表演人物涉世未深的状态时,她的惯性表演就是

“嘟嘴、挑眉、瞪眼”三件套

《大约在冬季》

《第一炉香》

《荞麦疯长》

在诠释角色遭遇重创时,她的表演更加模式化。

通常是先嘴巴抽搐几下,然后扬起嘴角,故作坚强的微笑,紧接着眼角流下几滴无奈的泪水。

《第一炉香》

《最美表演》

《演员的诞生》

《幻乐之城》

如果接下来,还有情绪张力更强的戏。

她的招数,就是

大哭 怒吼

《大约在冬季》

《荞麦疯长》

说实话,上述套路化表演,确实很难让人信服,这是影后该有的业务水准。

当一个演员,长时间浸泡在程式化套路里,会消耗自己对角色的感知力,感受不到内心的波动,也就没有灵动的表演。

这也就是,为什么都说马思纯的表演,没有灵气的原因。

而马思纯反复使用这些技巧,也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加速了她的口碑崩塌。

扒叔看完她这几年的作品之后,又重看了一遍《七月与安生》。

忍不住感叹,当时马思纯表演还是走心的。

拿著名的浴室撕X戏来说,马思纯的哭由潜及深,让人心痛。

而且每一场哭戏的情绪,都有所不同。

可惜。

空降的抑郁症,加上过于同质化的选角,以及对本身对表演的有限理解,共同促成了她今天的困境。

这也是为什么,她看上去很努力,但表演却越来越钝的症结。

扒叔今天写这篇文,不是攻击马思纯,而是惋惜一个女演员的退步。

面对网友的差评,她崩溃过、怒怼过、抑郁过。

但她可能还不明白。

金马获奖后,她至今都没有交出一份像样的成绩单。

许鞍华的戏拍了,娄烨也合作了,热门IP也演过了,怎么还是没长进?真的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观众给她打差评,不是没有耐心。

恰恰相反。

想当年,张曼玉也是演过20几部烂片,才慢慢开窍,成为金马影后的。

她也喜欢用“哭中带笑”的演法,来诠释人物的悲情命运。

但你看看她在《甜蜜蜜》中是怎么演的?

拿最著名的那场认尸戏来说吧。

在得知豹哥意外死亡后,她先演出人被震惊后的自然反应。

然后,又诠释出接受死亡的无奈与难过。

其中,还夹杂着因为看到米奇纹身,而最后一次被逗笑的不甘。

最后,是叹息命运无常的落魄痛哭,每一句哭声都痛彻心扉。

一场哭戏,三个层次,慢慢递进,最终达到情绪共鸣。

这就是走心的好表演。

她有设计吗?肯定有!

抛开天赋不说,张曼玉是愿意下功夫、花时间嚼透人物的演员,这正是演员对表演的敬畏心。

只有做到这种程度,演员才能达到

灵肉合一

张曼玉是这样,周迅也是这样。

而马思纯在演员这条道路上,依然还有更多自身的表演困境要克服。

如果她意识不到这点,那么《第一炉香》的悲剧,还会继续上演。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0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