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电影版《觉醒年代》”,被选作电影节开幕片,这部电影稳了

来源:慈利影院人气:488 更新:2024-01-05 10:48:59

2009年,在《建国大业》筹拍会上,陈凯歌说:

想让电影有人看,只有全明星阵容一条路。

这是一种“偷巧”的手法,剧情不够,明星来凑。

这也像是陈凯歌自己的人生,在经历过《霸王别姬》的辉煌之后,他很少再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随后在综艺节目中,也是凭借以前的“盛名”被各种恭维。

反观和他同时代的导演,反而在拍电影的路上更加精进:

当陈凯歌在综艺节目中成为焦点时,70岁的张艺谋拍出了《一秒钟》,一年后,他又拍出了自己从未接触过的谍战题材片《悬崖之上》。

和他们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导演——黄建新。

12年前,他参与执导了《建国大业》。

后来,黄建新陆续监制了《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建军伟业》等,他还做了《我和我的祖国》的总制片人。

这一路走来,他总在求新求变。

今年,黄建新导演带来一部电影——《1921》。

这部影片,被网友们称为“电影版《觉醒年代》”,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它还被选作了开幕影片,很多网友表示:这部电影,稳了。

同样是主旋律影片,《1921》为什么好看呢?

一、创新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

《1921》讲述了一百年前的那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很多影片讲述过这个故事。

这一次,黄建新却找到了新的切入角度。

这部影片从黄轩饰演的“李达”角度切入,他是“一大”发起人,从他的视角,来回望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电影中,倪妮饰演了李达的爱人,他们为着共同的理想,一起努力。同时,在电影中,也有很多两人相濡以沫的情感戏。

因为平凡,所以伟大。

太过“高大上”的作品往往会让人产生距离感,而电影中那些让人牢记的历史人物,一百年前,他们只是一个个充满理想抱负的中青年。

他们创造了历史,但也要生活。

一个视角的转换,就让影片落回到真实的生活之中。

二、细节

一个认真负责的导演,一定是“细节控”。

黄建新也是这样。

在影片中,导演对于细节的追求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就连茶杯摆放的位置要精心设计。

在电影中,有一场拍摄长沙雨中的戏,根据长沙人喜欢吃鱼的特点,剧组在拍摄的街道上放置了一盆鱼。

结果,在拍摄时,盆里的鱼都不跳动,虽然只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镜头,但导演一定要求换上活蹦乱跳的鱼。

“因为这是要展示一个生动的长沙街头”。

对于细节的把控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

张颂文在采访中讲述过一个特别感人的拍摄细节:在每天的拍摄过程中,67岁的黄建新要依靠老花眼镜去看监视器,但在和演员讲戏时,他又要摘下老花眼镜。

在每天的拍摄中,就是这样一个摘眼镜的动作,都要重复上百次,所以在现场的导演,因为频繁戴摘眼镜导致眼睛疲惫,他不断地去揉搓眼睛。

这就是电影人的付出。

三、付出

影片要拍得好看,除了剧本要好,还要演员们的付出。

《1921》选择了黄轩和倪妮担任主演:黄轩在热播剧《山海情》中的精彩表演让人记忆深刻,而倪妮在《流金岁月》中出演的朱锁锁,也展示了自己精湛的演技,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倪妮剪掉了自己留了9年的长发。

除了黄轩和倪妮,这部电影还邀请了很多其他的明星:

陈坤饰演陈独秀,李晨饰演李大钊,这两人的本名恰好符合历史上的“南陈北李”。

在一场戏中,导演给了陈坤一个长镜头,直到拍到陈坤眼中的泪光,导演极力赞叹这场戏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而李晨,在拍摄“就义”前的一场戏,他一夜未眠,第二天眼圈黑紫、面部浮肿,达到了化妆所无法达到的状态。

“老戏骨”张颂文在电影中有一场戏,需要将一大段台词一次性讲完,他情感丰富地表演下来,让在场的其他演员非常赞叹。

其他“小鲜肉”刘昊然、王俊凯等,他们都为了电影做出自己的努力。

四、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921》这部电影形象生动地还原了100年前的场景,或许这就是光影的力量,它能帮助我们牢记一些不可以被遗忘的时刻。

导演黄建新曾经说过:

这一次,他做到了。

#黄轩#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08-2023